当前位置: 财声传媒网 -> 互联

唐山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17日 09:41   来源:新华网   关键词:文化,生活   阅读量:6320   
导读:emsp;emsp;唐山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emsp;emsp;家门口乐享“诗与远方” emsp;emsp;9月28日至10月9日,“诗与远方——旭宇先生文人山水画展”在唐山市工人文化宫举办。 emsp;emsp;“旭...

emsp;emsp;唐山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唐山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emsp;emsp;家门口乐享“诗与远方”

emsp;emsp;9月28日至10月9日,“诗与远方——旭宇先生文人山水画展”在唐山市工人文化宫举办。

emsp;emsp;“旭宇先生是书画大家,这次展出的画作具象与意向辉映,含蓄中孕育醇厚,抚慰心灵、振奋精神!”画展期间,退休教师张宪军先后到展厅参观了3次。“离得近,从家里走过来也就十几分钟。”家住路北区山西北里社区的张宪军说,在家门口欣赏到高水平的画展,令人欣喜。

emsp;emsp;用文艺温暖城市,让文化普惠群众。今年以来,唐山市以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为目标,着力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使群众近距离品鉴艺术、接受熏陶,享受更为丰富、更有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最大限度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emsp;emsp;从城区到镇村、从山乡到渔港……市民生活在哪里,公共文化空间就建设在哪里;群众汇聚在哪里,文化活动就延伸到哪里。

emsp;emsp;“强筋健骨”,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只增不减

emsp;emsp;社区文化如何破圈出彩?如何一站式满足“一老一小”的文化需求?怎样腾出社区公共文化生活场地空间,通过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来吸引居民?今年以来,唐山市委宣传部关于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的调查研究步步深入。

emsp;emsp;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唐山市不断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近两年来,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只增不减,2021年、2022年投入资金15.46亿元。“培仁历史文化街区”“猫的天空之城”“唐山宴”等网红化、标识性公共文化设施遍及城乡,服务理念、手段和效能不断进化升级,一个高水平的市民文化服务共享之城雏形已现。

emsp;emsp;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公共文化设施好比是“骨”。骨骼强健,身体才有牢固的支撑。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为抓手,唐山开启“强筋健骨工程”——

emsp;emsp;实施四级公共文化设施改造提升工程,持续优化文化阵地品质,全市15个文化馆、15个公共图书馆全部达到部颁二级及以上标准。市级层面,四馆一剧院实现规模品质双优。县级层面,投入近18亿元,新建、改扩建12个图书馆和8个文化馆,一批高品质场馆成为“网红打卡地”。镇村层面,235个乡镇文化站全部达到300平方米以上,6065个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

emsp;emsp;“骨骼”强健,“脉络”清晰。如何让文化共享更便捷?唐山市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建成高品质城市书房44座,图书馆、文化馆分馆、服务点达到215家。全市注册文化志愿者10万余人,连续11年开展“文化志愿者基层巡演”活动,志愿服务、文化惠民蔚然成风。

emsp;emsp;文化惠民,公共文化空间拓展到“家门口”

emsp;emsp;“满园春色艳阳天,梳妆打扮到厅前,头上的翠冠凤翅展,罗裙摆动响排环”,10月13日下午,在位于唐山市路北区培仁里社区的罗慧琴评剧艺术工作室门前,一群“评剧娃娃”在评剧名家罗慧琴指导下,唱腔纯正、嗓音优美地将一曲《乾坤带》选段演绎得惟妙惟肖,吸引不少社区群众前来观看。

emsp;emsp;这是唐山市“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公共文化空间”工作开展以来,众多名家工作室积极开展文化浸润活动的剪影之一。

emsp;emsp;今年以来,唐山市以打造市、县两级文化名家工作室为载体,突出冀东优势、彰显地域特色,将名家工作室延伸到街道乡村,建设在群众家门口,扎实组织开展文化展示、手工体验、驻场演艺等多类文化浸润活动,取得显著社会效益。

emsp;emsp;路南区王洪谊曲艺艺术工作室坐落于一个特殊地段,这里紧临燕京小学、正泰楼社区和享爱养老院。一站式服务“一老一小”,工作室有针对性地创作了《赞唐山》《学法典》等23个原创曲艺作品,今年已组织快板、相声、评书表演进校园、进社区活动50余场,到敬老院演出12场次。

emsp;emsp;为群众送上高品质“文化大餐”,艺术名家、名人先行。去年9月,唐山市启动“艺术之约 文化惠民”系列活动,从全市文艺工作者信息储备库中遴选出有专业认证、有活动场地、有日常活动的国家级陶瓷工艺大师和在国内有影响力的评剧、皮影、乐亭大鼓等文艺名家,优先挂牌建立工作室,按照嵌入式空间布局,迅速在临街、社区、镇村组织创建起覆盖全市的文化展示类、手工体验类、演艺空间类共80个名家工作室,涵盖剪纸、蜡染、织绣、摄影等15个艺术门类。

emsp;emsp;创新演艺空间,名家驻场常态化。今年春节期间,路南区居民曹桂秋约上几位老年大学的同学,一连在“南湖剧院演艺新空间”“追剧”了15场“艺术之约 文化惠民”演出,欣赏到国家一级作曲、指挥潘铁柱等70多位文艺工作者献上的交响乐、皮影、京剧、评剧、歌舞等艺术展演。“如今老姐妹们聚在一起回忆起当时看演出的情景,还直呼过瘾。”曹桂秋说。

emsp;emsp;在爱琴海商圈“笑园剧场演艺新空间”,常安等十多名省、市级曲艺演员长期组织驻场或客串演出,以评书、相声等表演形式,用一个个精彩的“包袱”,将欢声笑语带给观众。

emsp;emsp;以文促产,培育文创富民新业态

emsp;emsp;“老铁们瞅瞅,这都是纯手工雕刻,好看哦!”10月11日,在网络某平台直播间,一位女主播呔腔呔韵的口音吸引了数千粉丝。这是乐亭县姜各庄镇前郑庄村皮影雕刻工作室“老呔网红”在介绍本村文化土特产——村民手工雕刻的皮影作品。

emsp;emsp;深入挖掘当地皮影文化,前郑庄村将村里有创业意向的村民组织起来,邀请皮影雕刻传承人开设皮影雕刻培训班,采取“基地+皮影传承人+农户”模式,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emsp;emsp;“我们探索推行订单销售模式,尽量做到效益最大化,吸引更多富余劳力加入创业就业队伍中来,真正实现群众增收和文化传承双赢。”前郑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永东介绍,为了将这些精美的手工艺品卖出去、提高收入,村党支部通过多方努力,先后与旅行社、皮影表演团接洽,一点点打开销路;随后又瞄准新媒体平台,让皮影走进直播间,挂到“小黄车”。

emsp;emsp;以文促产,以文兴业,唐山市积极探索以文化赋能文创产业发展,在激活地域文化生命力的同时,也让文化创造出更丰富的价值与经济效益。

emsp;emsp;在迁安市杨店子街道高引铺村,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小小绣娘”手工体验坊内,传统织布区、操作区、成品展厅、研学体验区等十几个生产场区,重复着从棉线到土布制作的全部工艺流程。

emsp;emsp;据介绍,早在清朝时期,高引铺村的传统手工粗布纺织手艺就已十分繁盛。绣娘生产的土布经过轧花、弹花、纺线、浆染、织布等大小72道工序,以20多种基本色,经过精心设计,可变幻出2000余种绚丽多彩的图案。

emsp;emsp;如今的“新绣娘”们,在市级非遗传承人张志飞等专家指导下,一双双巧手可生产出家织布、旅游工艺包、床单、床罩等百余款土布产品。这些“焕发青春”的老土布不仅畅销京津冀地区,还出口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emsp;emsp;“有了这门子手艺,在家门口就能赚钱,不误农活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忒好!”村民宋小青说。

emsp;emsp;据了解,依托“小小绣娘”手工体验坊,该村以集体控股、全民参股模式的纺织民俗体验园正在加紧谋划中。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全文结束~

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