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财声传媒网 -> 财经

密集裁员、砍管线、停临床,跨国药企能否靠“削减计划”穿越周期?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27日 09:33   来源:证券之星   关键词:   阅读量:15078   
导读: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上海报道距阿尔茨海默病新药Leqembi获FDA完全批准不到一个月,美国医药公司渤健就宣布实施“FitforGrowth”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在2025年前节省10亿美元运营费用,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将裁员约1000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 距阿尔茨海默病新药Leqembi获FDA完全批准不到一个月,美国医药公司渤健就宣布实施“Fit for Growth”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在2025年前节省10亿美元运营费用,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将裁员约1000人。

根据渤健最新发布的中报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49.19亿美元,同比下滑4%,净利润为9.81亿美元,同比下滑23.2%,研发投入11.55亿美元,同比增长6.9%。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渤健共有现金、现金等价物和有价证券共计72.86亿美元,负债总额为62.85亿美元,现金净额为10亿美元。

从产品管线来看,目前,渤健市场布局主要放在罕见病和阿尔茨海默病两大领域。其中,多发性硬化症产品销售额不断下滑,上半年总收入23.35亿美元,同比下滑15%。脊髓性肌萎缩产品表现平平,同比微增1%至4.37亿美元。至于阿尔茨海默症药物的收益情况,公司并未完整披露,但据市场估计,相关产品亏损严重。

这也是由于药物获批后并未获得市场认可。尽管顶着近20年来首个被FDA批准上市的“神药”光环,但渤健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Aduhelm自上市以来却是一波三折,争议不断。2022年4月,公司更是宣布决定撤回Aduhelm在欧洲的上市申请。殊不知,此前渤健对Aduhelm也是寄予厚望,扬言要在至少900个网站上出售Aduhelm。

面对核心产品销售不理想的情况,精简团队变得理所当然。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指出,近期各大药企裁员消息频出,从侧面说明了跨国药企正在经历新一轮转型阵痛期,跨国药企为了应对更多挑战,相应的业务调整也在变得越加频繁,与此同时裁员也就成为了常态。

跨国药企裁员不断

对于跨国药企而言,2023年裁员是一大“关键词”。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精简运营成本也将是跨国药企2023年的重要目标之一。

根据Fierce Biotech发布的2023年生物制药企业裁员情况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22日,今年累计已有91家药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裁员,比2022年上半年的60家增加了51.7%。裁员名单中不乏辉瑞、强生、BMS等大型跨国药企。

例如,辉瑞今年一季度就传出消息,正在美国圣地亚哥地区的研究中心裁员196人,该研究中心专注于肿瘤学和疫苗;今年2月,强生宣布计划合并疫苗与传染病业务部门,将其作为整体进行运营,这项改革预计将导致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规模裁员,强生并未透露相关裁员数量和职位;百时美施贵宝也宣布了普林斯顿工厂裁员计划。

至于渤健,这也并非首次裁员。在今年4月11日,渤健就开启了一轮裁员,当时公司发言人称,裁员是出于公司业务战略和收支调整,但拒绝透露裁员的具体数量以及受影响的岗位类型。但据媒体报道,渤健裁减的是其多发性硬化症团队的成员。

不过,在阿尔茨海默症领域,渤健也面临重重挑战。除了Aduhelm商业化未达预期,作为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被完全获批的AD疗法,Leqembi也将迎劲敌挑战。在Leqembi获批后不久,7月17日,礼来制药公布了TRAILBLAZER-ALZ 2的3期临床研究的完整结果,结果显示,在患有轻度认知障碍的受试者中,donanemab使iADRS的下降减慢了60%,CDR-SB的下降减慢了46%;在75岁以下的受试者中,donenamab使iADRS 的下降减缓了48%,CDR-SB的下降减缓了45%;在75岁或以上的受试者中,donanemab使iADRS的下降减缓了25%,CDR-SB的下降减缓了29%。

而根据渤健披露,经过18个月的治疗后,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根据用于评估痴呆症状的量表判定,接受Leqembi治疗的患者的认知和记忆功能下降的速度减慢了27%。

“从数据上来看,donenamab将成为Leqembi一大劲敌。在产品上市后,如何通过商业化战略取胜也成为两家跨国药企需要重点思考的战略方向。”上述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说。

礼来此前宣布,donanemab 3期临床研究达到了主要终点以及所有认知和功能次要终点。礼来上季度已完成了向FDA递交上市申请,预计将在今年底得到反馈。此外,根据官方披露,礼来目前正在向全球其他监管机构提交申请,大部分将在年底前完成。

另据公开信息,Leqembi在美国的定价为每年26500美元,礼来表示尚未准备好为其药物定价。研究机构Datamonitor Healthcare预测,到2030年,两种产品在全球主要市场的年销售额合计将达到90亿美元。谁能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备受行业关注。

“降本增效”成趋势

与大批药企减员这一消息同行的,还有管线精简、临床终止等消息的发布。

Fierce Biotech数据统计,2022年全球有124家药企宣布减员,其中不乏诺华、渤健、吉利德、卫材等大型药企,以及市值曾超百亿美元的明星Biotech公司Biosplice、Clovis Oncology等。与此同时,“壮士断腕”精简管线也似乎成为大型跨国药企战略布局的一大方向,据不完全统计, 2022年制药业务收入全球排名前10的大药企砍掉的管线超过50项。

2023年,这一节奏仍在继续。据2023年Q1各家跨国药企发布的财报数据显示,多家药企接连终止在研管线,例如,GSK结束对细胞基因疗法领域的投入,全力投入在GSK整个产品组合中约70%具有强大的人类遗传学;武田决定终止AAV基因疗法和罕见血液学发现和临床前工作,以集中资源在核心治疗领域以及后期临床项目上;诺华决定“去伪存真”,终止继续开发管线中10%的非核心项目,以增强对心血管、血液病、实体瘤、免疫和神经科学这五个核心治疗领域的聚焦。

针对这一现象,有跨国药企高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对于企业布局者而言,目前,跨国药企的“黄金时代”已经渐行渐远,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需要考虑提升运营效率,在缩减人力成本的同时,也需要对非核心产品考虑进行剥离,以“降本增效”实现市场聚焦。

“管理层需要具备两方面的要素:科学的洞察力、市场的洞察。具体而言,一方面,企业管理层需要以敏锐的科学洞察力去发现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是基于发病机理的科学洞察;另一方面,需要将科学洞察进行市场转化,形成基于疾病发病率和疾病本身疾病人群特点的市场的洞察,并形成对市场格局及竞争态势的洞察。”上述药企高管说,我们在筛选项目的时候发现,需要关注没有几个人关注的研发领域,挖掘背后的市场价值。特别是现在不少热门赛道如PD-1有几十家甚至几百家的企业扎堆进行研发,这类药物真正做出成就时可以预见已至少有10家企业的相关产品完成了商业化,这也意味着企业在热门赛道的布局产品很难实现商业化成功。

“当我们发现已经有一大堆的公司在做的赛道我们会选择规避,这也是市场洞察的重要点,只有如此的市场洞察才能够配合科学洞察,帮助企业找到合适的标的。”上述高管说,在团队管理方面,裁员也在映射着跨国药企不断调整战略以及人才架构以应对行业发展的新态势。

跨国药企只有通过剥离“非核心业务”、调整人才架构来压缩成本,才能以新姿态应对市场变化,寻求新的增长点。

此次,渤健首席执行官Christopher Viehbacher也对外表示,公司正在业务转型,虽然在新的管线和产品方面进行大量投资,但还需要减少在其他领域的投资,相信有了这些变化,渤健将能够更好地实现增长最大化。

至于此次渤健的“Fit for Growth”计划能否取得成效,仍需时间验证。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全文结束~

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