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财声传媒网 -> 徐州市

宜居宜游,徐州“石头院”吹拂“乡土风”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23日 08:24   来源:网络整理   关键词:   阅读量:11317   
导读:1月20日,大寒节气。寒风凛冽,江苏徐州市贾汪区茱萸山街道磨石塘村则迎来旅游旺季。在大景山滑雪场尽享“激情”后,游人们又被山下这座石头村落吸引,纷至沓来。循着“叮叮”的錾石声,记者推开了一家石头院落的大门,这是一处典型的传统苏北山区民房,三...

1月20日,大寒节气。寒风凛冽,江苏徐州市贾汪区茱萸山街道磨石塘村则迎来旅游旺季。在大景山滑雪场尽享“激情”后,游人们又被山下这座石头村落吸引,纷至沓来。

循着“叮叮”的錾石声,记者推开了一家石头院落的大门,这是一处典型的传统苏北山区民房,三间正房、两间侧房、一方小院,磨盘边长有一棵老树。正房里,80岁的村民张学伦正全神贯注地錾刻着一块石料,这位十里八乡有名的“錾石老”,要把碗口大的石料刻成缩小版的“石磨盘”。“活还是以前的活,货却不是以前的货。”张学伦的作品被当做旅游产品,摆放在“磨石塘村旅游合作社”里展销,每月给他带来不低于2000元的稳定收入。

资料图。李玄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保持‘乡土风’,石头也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磨石塘村村民委员会主任闫昌宝说,贾汪区乡村建设中“分类施策”,石头院落,成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宝贵财富。

“建设特色田园乡村,‘手法’得更细腻,要保留原生态风貌和田园,让贾汪的特色乡村更具个性和辨识度。”贾汪区住建局副局长史石磊说,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全区454个自然村庄进行评估摸底后,他们针对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美丽宜居乡村进行改善提升,花大力气投资实施了马庄、磨石塘村庄提升工程。

图片来自徐州市妇联

20年前,磨石塘几乎全村皆由石头堆砌,如今仍有四成以上建筑完全保留着传统石质原貌。“设计与原生态有机融合,兼顾宜游、宜居。”史石磊指着一处有150多年历史的石头房介绍,村民张长点曾在此居住了近80年,由于年久失修,这房子一度四面漏风。评估之后,村旅游合作社帮他建成两层楼房,用于置换这座极具传承意义的石头房。如今,“錾石老”张学伦和村里其他艺人就在这座老房里展销他们的手工艺制品。

2015年,一户杨姓村民花5000元购买了一处石头房,在村庄改造后,又被他人以26万元的价格抢购。“根据乡村建设规划,如若户主涉及改造事宜,必须先拿出规划,由区住建局审批后才能施工。”史石磊说。

游客在村内游览

冬日里,“石磨咖啡”馆里飘来一缕缕醇香。店主邹军是位东北人,看中了这里浓浓的“乡土风”,他把传统生产工具石磨和现代生活方式喝咖啡结合起来,让游客体验研磨的乐趣。

全面保护和修复,避免简单的拆除重建,避免出现建筑式样单一的“类城市”新村,贾汪区紧扣“全域旅游”要求,努力协调居民的“宜居”要求和游客的“宜游”要求。区住建局局长李鸿鹄说,充分考虑“稳得住、能致富”要求,阐释好传统村落所承载的丰富历史内涵,引导村民融入产业链中。

村里的故事,蕴藏着挖不尽的财富。寒风里,江庄镇小竹园村乡村改造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根据规划,这里要新建抗战广场、胡大勋雕像、运河支队驻扎茅草屋等一系列与抗战历史有关的乡村文化设施。

“向西不到1500米,就是原八路军115师运河支队曾经战斗过的津浦铁路老车站。”贾汪区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副馆长胡军英建议,采取“村馆结合”的乡村建设方式,这给村庄带来了“魂”,也为纪念馆增添了“根”。

在小竹园村,建造有一座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礼堂。江庄镇文化站站长王瑞清介绍,根据区镇两级建设部门规划,文化礼堂将和运河支队纪念馆紧密结合,规划上互相协调、建设上互相补遗,以增添浓浓的红色文化基因。

今年元旦,江庄镇“改革开放40周年成果展”在小竹园村文化礼堂开幕,忆往昔、思当下,1300多名村民切身感受到变化。近日,小竹园村还迎来徐州一所军队院校的25名学员,他们实地感受光荣的抗战历史,体验老区的巨大变化。

图片来自徐州市妇联

“村馆一体化”发展后,小竹园村每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建成了具有红色文化特质的田园乡村,乡村游、文化游、红色游成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一批又一批村民讲解员走上了工作岗位。

“利用潘安湖、大洞山等旅游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升景区品质,促进乡村旅游、养老、娱乐等第三产业发展。”李鸿鹄说,贾汪区的乡村集中居住点创建出一批产业小镇、特色田园乡村、旅游经济示范点等,一二三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后,农户就业更充分、增收更可持续。

交汇点记者 李刚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全文结束~

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