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财声传媒网 -> 生活

扬子晚报杯作文大赛决赛特等奖作文赏析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30日 09:57   来源:网络整理   关键词:作文,决赛,大赛   阅读量:17829   
导读:1月27日,第四届扬子晚报杯作文大赛完美收官。来自南京市鼓楼区第二实验小学的彭嘉璐、泰兴市襟江小学的匡郭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的刘抒涵以及江苏省宿迁中学的朱凯文分别获得小学三四年级组、小学五六年级组、初中组、高中组的特等奖。扬子晚...

1月27日,第四届扬子晚报杯作文大赛完美收官。来自南京市鼓楼区第二实验小学的彭嘉璐、泰兴市襟江小学的匡郭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的刘抒涵以及江苏省宿迁中学的朱凯文分别获得小学三四年级组、小学五六年级组、初中组、高中组的特等奖。扬子晚报特邀大赛评委及语文名师点评获奖作文。扬子晚报《成长周刊》作文版还将陆续刊登决赛佳作,敬请期待。

小学三四年级组

我猜风是进来避雨的

南京市鼓楼区第二实验小学彭嘉璐

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夜晚,却因为一位“客人”的到来而不再平凡……

这天晚上,风雨交加,电闪雷鸣,黑夜似乎变成了一头张牙舞爪的大怪兽,而房屋和人类就是它的食物,我正沉浸在梦乡中不可自拔。突然,“吱呀”一声,窗户被一个无形的东西推开了,“吱呀”,又是一声,窗户被关上了。我猛地一下从梦中惊醒,害怕地顺手拿起床头柜上的铁棍子。警惕地问:“谁?谁进来了?”没等它回答,我转念又想,可能它是进来避雨的吧!可是为什么不见人影呢?算了,还是问问吧,“你是进来避雨的吗?为什么我看不见你呢?”我温柔地问。

这家伙好像被我问得不好意思了,“嘿嘿”一笑,说:“呵呵,还真被你猜对了,我还真是来避雨的呢!我是风,只要是风家族的人都会隐身术,你是看不见我的。”我恍然大悟,热情地问道:“你冷吗?需要衣服吗?热水呢?”风笑了两下说:“我先解除隐身再说吧!”“哗”地一声,我目瞪口呆地望着风:头戴一顶帅气的礼帽,身着华丽的礼服,全身上下简直就一个字:酷!最令我惊讶的是,风的衣服居然防水!我十分诧异地问风:“为什么你的衣服防水,你还要避雨呢?”“这是因为我还没成年,但是我和妈妈走散了,你可能不知道吧,在我们家族里呀,未成年的风要是和家人走散了,再防水的衣服都没有用。”我点了点头:“不对呀!那你的妈妈找不到你该多着急呀!”

风说:“这你就不用担心了!我们睡觉吧!”我听它的话,挨着风睡着了。

风轻轻地搂着我说:“我的妈妈在天亮的时候会找到我的,所有的风在天亮时才能找到孩子,不过这是秘密哦。”

窗外,雨停了,绚丽的彩虹出现了,明亮的太阳升起了……

名师点评:作家沈石溪先生在颁奖现场说:“生活和想象是作家创作的两个翅膀,就是这两个翅膀让我在文学的天空自由飞翔。”把这句话用在彭嘉璐小朋友的竞赛作文中颇为恰当。

小学中年级试题是《我猜风是进来避雨的》,这是典型的想象类作文,重在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文字表达功夫。

好个彭嘉璐,想象不同凡响:风是长什么模样的?在小彭同学的心目中,风就是一个帅哥,风就是一个绅士,风就是一位时尚青年。再好的想象,都是源于生活,我想小彭同学心目中偶像一定也像这风的模样吧。

风是怎么离开屋子的呢?这里的想象更令人拍案叫绝了!“风轻轻地搂着我说:‘我的妈妈在天亮的时候会找到我的,所有的风在天亮时才能找到孩子,不过这是秘密哦。’”孩子离开了母亲总是让人担心的,文中的风娃娃离开了妈妈。小作者也十分担心。常规的思维是“雨停后,窗户打开,风飞了出去,飞向远方,找妈妈去了。”可小作者突破常规思维,富有诗意地想象天亮了,妈妈就会找到风娃娃。看来天亮,不仅象征着光明,还象征着团聚!

麦考莱说:“在所有人当中,儿童想象力最丰富。”小彭同学的佳作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作为获特等奖的习作,除了丰富的想象力之外,文字功底是十分重要的标准。作为小学中年级学生,她的文字功夫也十分了得。

——孙双金(第四届扬子晚报杯作文大赛评委,正高级教师,语文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

小学五六年级组

泰兴市襟江小学 匡郭妍

天色渐暗,楼道上透过一抹金黄,夹杂着淡淡的月色。这时,那个熟悉的身影——感应灯,又开始默默地行使着自己的使命……

“咚咚——”随着皮鞋和楼道接触的几声轻响,五楼的电信局老干部邓爷爷上了楼。他的步伐不快,但是很稳。那饱经风霜的手扶着楼梯把手,慢条斯理,好像永远不用着急。走到楼道远处那灯光不曾留意的地方,邓爷爷总是会故意清了清嗓子,似年轻时在局里开会前做准备那样。这时,一盏感应灯便应声打开,灯光打在地上。楼道里的感应灯,铺展开了一条明亮之路,为着已进入鲐背之年的邓爷爷。灯光格外温暖,爷爷的步子也更从容,欢快了。

四楼的阿姨,独自来城里打工,每天她回来时已经很晚很晚了。她一上楼,脚步声就已唤醒了那些感应灯。它们睁开惺忪的眼睛,射出了一丝幽暗的光,洒在阿姨身上。一天的工作该是太累了吧,灯光下,阿姨的面容总是带着疲倦的。可是,头发却因有了灯的照射,多了些许光泽,也让阿姨比白日里增加了些美丽。她留在老家年幼的孩子应该已经入睡了吧?她并不因为晚归而脚步匆匆,依旧是放慢步伐走向独自居住的屋子。灯光,把她的背影拉得斜长……

三楼的住户是幸福的一家三口。他们有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儿叫童童,每每走到一层时,童童都用手势提醒父母别出声,而她自己呢,则是郑重地走上前去,伸出食指,在空中转一两个圈,然后大声喊出:“芝麻开门!”这时感应灯便像春日盛开的繁花,从一楼一直开到了五楼,明晃晃的。而童童呢,总开心地说:“爸爸,妈妈,这整栋楼都被我叫醒了!”如果爸爸妈妈说话声太大,不小心把灯给叫亮了,童童一定要让父母安静地在灯下,直等到灯灭了,再大声说出“芝麻开门”的咒语。灯光下,爸爸抱着童童,童童拉着妈妈的手。一家人在灯光下脸涨得通红,幸福在眉宇间洋溢,人虽进房了可笑声却回荡在单元楼里,久久不能散去。

二楼是个十分潮流有趣的老师,周老师。别看他新潮无比,像个十足的“90”后,但却不知他已经有20多年的教龄了。他开感应灯的方式也很有趣,时而跺跺脚,时而哼唱几首小曲,时而猛摇钥匙扣,时而模仿五楼邓爷爷轻咳几声……这灯也真耐得住性子,不厌其烦地开了关,关了开,也总吐出一丝黄色暖光。

灯,看似平凡,普通,但它的光晕总能让住在单元楼里的人感到一丝温暖、幸福,给人以心灵的慰藉……

名师点评: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与温情主题相关的生活故事,但这样的说法显然是古板的,未免有些配不上匡郭妍同学这样一篇灵动的文章。有时候,主题的概括虽然必要,却也往往是大而无当的。面对着这样一个令读者忍不住要沉浸和陶醉于其中的生活故事,我更喜欢慢慢品味小作者精心的构思、传神的细节、真切细腻的情感以及富于情趣的语言。在匡郭妍同学独特的视角中,楼道里寻常的感应灯,被赋予了不一般的力量:关怀着鲐背之年的邓爷爷,慰藉着远离家乡的打工阿姨,浪漫着童童的幸福童年……这些生活中的小故事,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留心到的,却被匡郭妍同学巧妙地组织在一起,并营造出叙述节奏的细微变化。

匡郭妍同学的《灯》,是一个能够带我们回到生活中去,体味人间真诚的呵护、淡淡的惆怅、难忘的温暖和轻松的幽默的故事。

——朱萍(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拔尖人才培养对象,全国习作教学名师,扬子读写网特聘名师)

初中组

在想象中张开眼睛

南师附中树人学校 刘抒涵

妈妈带我做冥想,让我闭上眼睛,想象在海边。

闭起眼睛来能看到什么呢,能看到海吗?我想起小时候妈妈教我这样唱:“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

“海是什么呀?”我问妈妈。

“海在很远很远的地方。”

小时候搬过很多次家,刚来时的第一个家,那个狭小、昏暗的房间里,妈妈送给我一个海螺。

我问:“这是海吗?”

“你听,”妈妈说,并将海螺轻放在我的耳边,“这里有海的声音。”

我听见大风的声音。我听见海螺的曲调在小小的屋子里回荡:

大概海就像风一样吧。

“大海呀大海,就像妈妈一样。”

七岁那年,我和妈妈去了海边。坐在海浪和沙滩之间,我闭上了眼睛,仿佛又听见了海螺里的声音。

是海的声音——像风一样的——海的声音。

这声音从远处传来,从天上传来,从风里传来,传到海上去。最后,风把天空和大海染得碧蓝,传到我的耳朵里,在我耳朵里回响,无边无际。

我知道,我爱海。

六年了。我不再是很小的女孩了,我长大了,长高了。

但忘了曾经的自己。

那日,妈妈带我做冥想,让我闭上眼睛,想象在海边。

那空气,那声音,那颜色,那场景,那记忆。分明倒映在我眼底的是海螺里的整个世界。

怎能让我想象海!

我看见细细小小的沙子,灿烂的太阳。我紧紧闭着的眼睛里充斥着碧蓝的海、碧蓝的风、碧蓝的天空。还有一个蹦跳欢悦的女孩。

海螺里的整个世界,一下倒出来了。

倒出来了呀,倒出来了,终于发现,原来这世上曾有那样一个纯真快乐的女孩。

我看见的她原来就是我呀!

名师点评:小作者用散文诗的笔法记叙了自己幼年的往事,串联起对大海的畅想与回忆,表达了对儿时纯真的怀念。这篇作文行文流畅,结构清晰,前后呼应,并且语言优美,感情充沛饱满,通过描绘“闭上眼睛”时所感受到的海,从反面突出了题目中“张开眼睛”的意义,令文章内蕴丰富,充满张力。

——袁源(第四届扬子晚报杯作文大赛评委,南京市中语教研员,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高中组

鸡同鸭讲

江苏省宿迁中学朱凯文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这段对话就这样载入了《孟子》,并成为经典,供后人瞻仰。

瞻仰什么呢?孟子的雄辩术?孟子的比喻确实很机敏:沿用告子的比喻,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不同的解释,反过来论述自己的观点。但我以为,这根本不算辩论。

我总觉得,很多情况下,比喻论证是最无力的论证方法:凭啥你说像就像?告子的比喻被孟子驳倒,若两人交换一下发言顺序,孟子同样会无话可说。因此我认为,两人都仅仅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未进行有效的论述,结果只能是谁都说服不了谁。这样的对话,无异于鸡同鸭讲。

初中时还学过《孟子》中的另一段文字: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却一直不解为何老师称之为议论文,文中的几场战役都只是孟子臆造出的,并非实例,通篇只是孟子在自说自话,只有论点,难见论据。这种情况还有很多,总之,就是孟子只顾着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人对话时也只相当于鸡同鸭讲。私以为,究其原因,应是过度丰沛的情感淹没了孟子,使他难以冷静地论述。他的满腔热忱太过炽烈,驱使他不断表达自己,哪怕鸡同鸭讲。

鲍鹏山在《寂寞圣哲》中讲,孟子的文章在先秦诸子中最好看,因为他是第一号痴者,执著乃至固执,甚至显得有些天真。这大概就是说,他一直都在试图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即使别人不接受他,他还是要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这样的固执,是当得起“痴狂”二字。 其实,这样的痴者在先秦何止孟子一人。他的祖师孔子,周游列国推行礼义,却常窘迫地仿佛丧家之犬,徒兴浮海居夷之叹,遍干诸侯无所得。这更像鸡同鸭讲了:孔子是流浪者,他要恢复周礼,他要仁义礼智;诸侯是执政者,他们只想要领土,权力,财富……二者分属不同的阶层,有着截然不同的观念与追求。孔子未必不明白这些,甚至明知“今之从政者殆而”,还要上下求索: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无他,一个“痴”字也就足够解释了:“痴”得鸡同鸭讲,“痴”得一往无前,“痴”得百折不回,“痴”得像孟子那样,不厌其烦地表达自己,都顾不上注意逻辑,“痴”得使自己焕发出了耀眼的光芒,照亮了人类文明的万古长夜。或许正如萧伯纳所言,一切的进步都仰仗那些不理智的人。某种程度上来说,孔子是不理智的,孟子更是不理智的,正是由于他们的“不理智”,中华文明才得以熠熠生辉。我并不喜欢厚古薄今,但必须承认的是,今人在某些方面,有必要向先贤学学。当然不是学习他们鸡同鸭讲的对话方式,而是学习他们鸡同鸭讲的精神:哪怕无法说服别人,哪怕自己与别人是两路人,哪怕别人根本无法也不愿理解自己,也要挺身而出,表达出自己的思想。

我不止一次地见过或体验过,面对自己并不认可的观点或不讲理之人,明哲保身、息事宁人的想法是如何让人缄口不言,融入沉默的大多数:我无法说服他,鸡同鸭讲地徒费口舌又有何用?

每当这时,我们应该想到,昔有贤人,面对无人回应的空旷山谷,面向苍天,满怀激情,信念坚定,倾诉着深挚的心声:

真的!就是这样!就是这样!

名师点评:有各种各样的语言,有各种各样的难沟通!此文从逻辑讲起,孟子文章表现的某些“不讲理”,却蕴藏着“痴”心的“情理”;由此而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沟通,具有非言语沟通所及的深挚情怀。或许,只有生命与生命、心与心,乃至灵魂与灵魂之间,达到超出语言的“共感”、“共情”与“共识”时,鸡同鸭讲,才不是嘲讽、悲剧,而成为生命中美丽的童话。

——骆冬青(第四届扬子晚报杯作文大赛评委,江苏省写作学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全文结束~

分享到微信